一是亮化非遗“品牌”。擦亮“李家滑肉”“李家竹编”非遗品牌,凝聚“李家”特色,锚定“李家三产融合发展”定位,积极建设大安合作园区,融入资大文旅融合发展区。助力李家竹编作为安岳竹编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滑肉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李家竹编非遗传承人在人民大会堂等地展出竹编工艺品20余次,连续召开两届李家滑肉节,累计吸引上万名群众参与。
二是优化服务“品质”。“项目申报+群众自建”模式建强基础设施,2024年畅通村级道路6公里,扩宽道路1.5公里,修建错车平台20余处,修建公共卫生厕所1处。“宅基地出租+土地流转”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用于打造农家乐、生态采摘经济果园等6处、800余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川善治APP”模式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全域群众志愿服务积极性和持续性,川善治目前累计使用人数达5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人。
三是多元化体验“品种”。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探索多元体验品种,“四色”文化共促多业态融合发展。融合磨滩河下游、双龙桥沿线等4处沿河资源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绿色文化”,依托干田坳烈士墓地、革命烈士故乡等打造革命“红色文化”,串联“果树上山”的葡萄园、柑橘园、蜂糖李园等5处生态采摘园打造乡土自然风光、农事体验的“土色文化”,结合倒流村竹编长廊、东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处非遗文化活动体验点传承非遗文化、非遗记忆、非遗技艺的“古色文化”。(李家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