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安岳县:多措并举助推县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 发布时间:2023-12-25
  • 来源:资阳观察
  • 【字体:

  近年来,安岳县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一直常抓不懈。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设,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机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

  保障配置 确保规范化转运

  12月20日,在安岳县天马乡的一处垃圾收集点,四分类垃圾箱各司其职,整齐排放在生活垃圾分类亭中。

  “以前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生活垃圾随意扔在路边、水沟,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现在好了,政府为我们安置了垃圾分类箱,每天都有人过来清理,生活垃圾有了各自的‘去处’,环境也逐渐好起来了。”安岳县天马乡贤庄村3组村民方太成面露喜色地告诉记者。


环卫人员正在清运垃圾。

  像这样的垃圾分类设施已经普遍存在于安岳县各个乡镇(街道)。据安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治理股股长李秋菘介绍,自2022年以来,安岳县专项用于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资金1584.7万元,设置安装垃圾分类设施10735套(不包括乡镇及街道自行购置的)。其中:四分类垃圾亭228套,三分类垃圾亭1506套,三分类不锈钢箱308套,三分类垃圾桶6524套,两分类不锈钢箱692套,两分类垃圾桶1467套,智能垃圾分类亭10座。

  目前,安岳县规划实施的2023年第二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6700余处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在12月底前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实现全县46个乡镇(街道)、553个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100%全覆盖。

  强化宣传 建立常态化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要从培养市民源头分类意识开始。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安岳县凝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讲解分类规定、分类知识,发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列,积极组织各乡镇(街道)、安岳经开区、县级各部门集中参加全国首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当天,家住安岳县石桥街道华庭贵府小区的宋女士趁着午休时间在楼下晒太阳,记者注意到,她身边草丛中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格外醒目。

  “这是小区的宣传喇叭,会定期播放垃圾分类的注意事项,有时大家不知道怎么区分,照着广播里教的做准没错。”宋女士告诉记者,随着广播和物业定期宣传,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本小区的常态。


小区内的垃圾分类亭。

  安岳县环卫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以前基本不分类到现在家家户户都在进行垃圾分类,大多数城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投放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可以说,现在从小孩到老人,都知道垃圾要先分好类才能投放到垃圾站点。”

  据统计,今年以来,安岳县加大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引导,共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宣传资料等7万余份,悬挂张贴宣传标语240余幅;收到相关单位和群众短视频投稿20余个,已采用9个;入户宣传3700余户,宣传讲解10000余人次;参与桶边督导580余人次,督促、指导6500余人次。

  高效收运 推动资源化利用

  在安岳县卧佛大道上的另一处垃圾收集点,环卫车辆正在忙碌作业。

  “我们两个人同时作业,我负责开车,另一位同事操控垃圾桶,主要负责鸳大镇和通贤镇的垃圾清理工作。”据垃圾清运工作人员唐建军介绍,一辆垃圾清运车每天可以清理6吨左右的生活垃圾,通过分类后运往垃圾压缩转运站进行压缩转运。

  随后,记者跟随环卫车辆来到安岳县城乡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城东站),各类环卫车正在有序投放和压缩垃圾,工作人员忙着操控作业,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垃圾车正在卸货。

  “我们这个转运站日处理垃圾能力在200吨左右,运输过来的垃圾先过磅,随后卸料、压缩,在压缩过程中会开启抽风除臭系统以清除垃圾异味,压缩好的垃圾会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处理。”安岳县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城东站)运营经理王林介绍道。

  为加快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前、中、末端的有效贯通,提升资源化处理全链条效率,安岳县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要素配置,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清运。目前,安岳县农村有保洁人员2800余名,各类环卫车辆240余辆,农村垃圾收集点(亭、房、池)6064个,行政村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县共有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日设计处理量达到1300吨。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力800吨/天,今年1-11月,全县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约11万余吨。

  “明年,我们还将采购30辆垃圾压缩车和148辆电动三轮保洁车,实现全县乡镇(街道)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车辆)全覆盖。”李秋菘如是表示。

  全媒体记者 李思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