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文旅新探|四川安岳石窟:乡野国宝焕发新生

  • 发布时间:2023-09-29
  • 来源:新华社
  • 【字体:

       

 

  伴着丝丝桂香,沿着滨河步道一路前行,不出片刻便抵达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院景区。山野深处,一尊身长23米的左侧卧佛逐渐映入众人眼帘。

  “和常见的造像右卧不同,这座卧佛罕见地左卧于山崖之上。”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科长杨秀伟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尊左侧卧佛。

   
游客在观赏卧佛院卧佛造像。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在安岳,像这样分布在乡野田间的国宝还有很多。

  安岳县被誉为“中国石刻之乡”,现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窟经文40余万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是中国唐宋石窟最集中的县之一。

   
 这是在茗山寺拍摄的宋代石刻造像。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安岳石窟点位多、较为分散,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一天是看不完的。”杨秀伟告诉记者。尽管如此,总有跋山涉水慕名而来的游客,“人们来看安岳石窟,看的是蜀地石刻造像艺术的精美和世俗风味”。

  在毗卢洞景区,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跷脚观音”造像:不同于常见的观音造像,这座观音左脚悬于台外、右脚跷起,随意而坐,神态倜傥,显得潇洒自如,悠然自得。“跷脚而立,改变了北方石窟传统造像正襟危坐、端庄典雅的形象,令人感到非常亲民。”杨秀伟说。

   
 这是在毗卢洞拍摄的“跷脚观音”造像。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此外,记者注意到,毗卢洞景区的造像顶部搭建了钢架棚,柳本尊“十炼”修行图石窟上面外侧还加修窟檐,水滴可直接落到地上而避免了顺着岩壁下流。景区内,工人们也正在加紧进行二期保护项目的施工。

  杨秀伟说,水是石窟文物保护最大的敌人,根据各地情况,他们分门别类建立了文物安全台账,实施分类保护,包括建保护棚、建防护栏、实行环境周边综合治理等。

  如今,当地文物保护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1月,资阳市出台四川首个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为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提供了法治遵循。杨秀伟所在的安岳石窟研究院是四川第一个县域副县级文保单位,目前共有37名骨干力量,队伍还在壮大;在80余名文物管理员构建的人防基础上,还有技防、物防、犬防相互补充,全面织密文物安全网……

  年逾七旬的吴忠富是卧佛院一名文管员,主要工作是巡护文物、打扫卫生。从1982年起,他已经陪伴这些国宝整整41年。近些年,吴忠富最大的感触是来卧佛院的游人逐渐增多。

   
 吴忠富(左一)在向游客介绍卧佛。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安岳位于川渝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交通不畅,分布分散的安岳石窟一直沉睡多年。随着安岳交通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的改善,一度沉寂于山野的国宝文物迎来新生。

  安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雅茜介绍,围绕丰富的石窟资源,安岳目前在县城北部、中部、东部布局发展文旅产业。依靠“石窟+水”“石窟+数”“石窟+山”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康养旅游区、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安柠石光”巴蜀文化体验区建设。

   
 这是在毗卢洞拍摄的北宋时期石窟。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随着卧佛大道的建成,从县城到卧佛院的车程由一个半小时缩短为30分钟。游客们可以选择步道、绿道以及游船等多条观光线路到达祈福长廊。长廊对面是现代石刻技艺展示区“千佛崖”,游客们在感知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岳石刻传统工艺的精美后,步行100米便来到卧佛院,“跨越”千年领略唐宋瑰宝的魅力。

  白墙黑瓦的民宿、别具特色的石板小路……距离卧佛院1.5公里外的水月集禅意主题商业街区已初见雏形。参观完的游客们正在附近农家乐里品味美食。

  区域文旅合作也日见成效。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资阳和重庆大足“牵手”,依托石窟资源联合开发跨区域文旅产品,唱响“资足常乐”跨省文旅品牌。在川渝共同推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精品线路中,石窟石刻艺术文化主题游涵盖了大足、资阳在内的13个点位。

  记者:邢拓、张海磊

  视频:龙泠宇、尚文意

  海报:尚文意

  策划、编辑:王黎、李明辉

  新华社国内部、四川分社联合制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