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隆镇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任务、新要求,以“提党味、添鲜味、加实味”为核心路径,推动党员教育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聚焦“党味”铸魂,夯实理想信念“压舱石”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常态化”。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以19个基层党组织为单位,推行“一月一提示单”机制,每月精准推送学习要点、推荐篇目和工作要求,确保理论学习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内容常新。二是擦亮红色教育“本色牌”。深度挖掘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将大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金龙村党建“三红”展示室、兴隆镇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打造为“实景课堂”,精心开发《大成山英魂》等视频党课,累计接待各类党性教育活动200余场次,服务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使党员干部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三是延伸理论宣讲“神经末梢”。创新打造“院落党课”模式,将“院落”作为理论宣传和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组建以院落长、老党员、退役军人等为骨干的“红色宣讲队”,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等核心内容,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把党的创新理论娓娓道来。截至目前,已开展院落宣讲40余场,覆盖群众超200人次,切实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鲜味”创新,提升教育形式“吸引力”
一是打造“沉浸式”情景课堂。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固有模式,将课堂移至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红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体验教学、产业基地现场研学、基层治理一线实践等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体验中深化认识、升华感悟。二是做优“互动式”干部讲堂。创新开设兴隆“干部大讲堂”,将其打造为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上级部门业务骨干等专业人才现场授课,围绕党的建设、产业政策、基层治理等专题进行精准辅导;同时搭建本土年轻干部展示舞台,鼓励他们围绕政策解读、群众工作方法、典型案例等主题上台“开讲”,结合自身岗位深入剖析问题、分享工作经验、提出创新思路,有效激发党员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三是拓展“云端式”宣传矩阵。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依托视频号精心制作并推送“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巡逻平安守护”“特色农产品宣传”等微视频,生动展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在云端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聚焦“实味”转化,畅通学用结合“最后一公里”
一是搭建实践锻炼“主战场”。将党员教育课堂直接延伸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引导基层党员在产业发展、防汛抗旱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带动发展500亩藤椒、300亩中药材等特色种植,示范打造“兴隆藤椒”“大成山绿态大米”特色农业品牌,切实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发展实效。二是畅通服务群众“连心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开门教育”“坝坝会”等方式,累计收集群众反映急难愁盼问题320条,党员干部主动认领、推动解决提灌站修建、兴乾路道路亮化等民生实事26件,有效破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分房、东大街楼盘办证、老食品站24户住户用电困境等历史遗留难题5件,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效。三是完善成效检验“度量衡”。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党员参与学习教育、发挥作用情况纳入“积分制”“党员示范岗”评选等重要内容,通过实地查看、群众评议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党员教育从“软指标”变为“硬约束”。(兴隆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